您的位置: > 韶关在线 > 新闻 > 红脉润绿野:红梨村“红色+生态”的振兴密码
欢迎光临《韶关在线》

红脉润绿野:红梨村“红色+生态”的振兴密码

韶关在线 2025-10-13 12:43 来源:未知 可分享

 红脉润绿野:红梨村“红色+生态”的振兴密码

红脉润绿野:红梨村 “红色 + 生态” 的振兴密码

澄江河的晨雾漫过 1600 米滨河绿道,将红色文化传承中心的五星标识晕染得愈发清晰;赖氏祖堂前的晒谷场上,刚采摘的香菇还带着菌棚的湿气,与红色书屋的书香在风中交织。在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,这幅 “红墙映绿野” 的图景,正是该村以 “红色 + 生态” 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。自 “百千万工程” 实施以来,这个坐拥红色遗址与生态禀赋的村落,通过资源整合、业态创新与产业融合,走出了一条 “红得鲜明、绿得厚重” 的发展路径,让革命记忆与田园风光共同成为富民兴村的 “甜蜜引擎”。

一、筑基:红与绿的资源唤醒

红梨村的振兴之路,始于对 “红色家底” 与 “生态本底” 的精准挖掘。这个获评 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 的村落,既有烽火岁月留下的精神遗产,更有五岭余脉馈赠的生态财富,二者的系统性唤醒为融合发展埋下伏笔。

1. 红色基因的具象化表达

这栋老房子里,曾住着三位参加过粤北抗战的烈士。” 在红梨村红色文化传承中心,讲解员指着复原的旧书桌介绍。该村依托烈士故居、红色文化广场等资源,投资建成集展陈、教育、体验于一体的红色地标,通过 “烈士家书复制品”“抗战时期农具” 等 120 余件实物,将抽象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。为增强沉浸感,村里还邀请老党员录制 “口述党史” 音频,游客扫码即可聆听 “地下交通员借送香菇传递情报” 的真实故事,让红色叙事更具生活温度。

2. 生态家底的景观化改造

澄江河畔的绿道上,太阳能路灯沿堤岸延伸,百年古树与连片烟田构成天然画卷。红梨村以 “不破坏原生态” 为原则,对山水资源进行微改造:将废弃河道整治为月牙塘景观,在百亩良田周边铺设观光步道,把 3 座客家围楼周边的闲置地打造成 “围楼小憩” 生态节点。村书记赖善福说:“我们保留了‘古屋、祖祠、古井、古树’的原生骨架,只是添了些步道和座椅,让游客能顺着风景读懂乡村。” 这种 “最小干预” 理念,让该村生态景观与人文底蕴自然交融,为后续产业融合奠定基础。

二、破局:“红色 + 生态” 的业态创新

在资源唤醒的基础上,红梨村跳出 “单一观光” 的局限,将红色教育与生态体验深度绑定,催生出 “研学 + 农业”“文旅 + 工坊” 等多元业态,让红色精神可感、生态资源可享。

1. 研学线路的场景化设计

上午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心学党史,下午到香菇大棚体验农耕,晚上在绿道听虫鸣看星空。” 这条 “红 + 绿” 研学线路,成为红梨村的招牌产品。村里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,设计了 “三色课堂”:红色课堂通过 “重走交通员路线” 实景体验,让学员背着 “伪装成香菇的情报包” 完成任务;绿色课堂安排在微生物农业基地,讲解 “烟稻轮作” 的生态循环原理;古色课堂则走进大安坪古村落,在赖氏祖堂学习客家宗族的家国情怀。2024 年,该村接待研学团队超 80 批次,带动旅游收入增长 40%

2. 生态产业的红色赋能

这些香菇不仅是食材,更是‘红色信物’。” 退役军人卢汉的香菇大棚里,印有 “红梨烽火” 字样的包装格外醒目。作为村里的 “兵书记”,卢汉带领村民建起 12 个香菇大棚,将红色故事融入农产品品牌 —— 每盒香菇附赠一张小卡片,印着 “抗战时期村民以香菇贸易掩护革命工作” 的典故。这种 “红色赋能 + 生态种植” 模式,让香菇售价提升 30%,年销售额突破 80 万元。此外,村里还发展了龙脑樟种植、有机大米等生态产业,通过富村公司统一销售,形成 “红色品牌 + 绿色产品” 的产业链。

3. 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

第三届红梨文化旅游节上,红色书屋前的读书活动与梨园采摘体验同步进行,非遗竹扇工坊里,游客在扇面上绘制围楼与绿道的图案。该村将文旅元素串珠成链:建成红梨生态农庄,用本地黄烟、沙田柚打造 “红色主题套餐”;盘活闲置房屋打造客家精品民宿,民宿庭院里设置 “红色电影放映角”;在滨河绿道举办 “烽火岁月” 徒步活动,沿途设置党史知识打卡点。村民卢阿姨笑着说:“以前种烟只能卖原料,现在游客来摘烟体验、买烟丝文创,一亩地多赚两千块。”

三、赋能:联农带农的振兴实效

红梨村的融合发展之路,始终以 “村集体增收、村民致富” 为落脚点,通过利益联结机制,让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的价值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。

1. 就业岗位的本地创造

香菇种植基地、竹扇加工厂、民宿农庄等业态,为村民提供了 80 余个固定就业岗位。58 岁的卢大叔以前靠外出务工谋生,如今在香菇大棚负责菌种培育,月收入稳定在 3500 元:“在家门口上班,既能照顾老人,收入比打工还稳。” 村里还成立乡村振兴车间,组织留守妇女加工竹扇、包装农产品,2023 年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 6000 元。

2. 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共享

富村公司建立 “保底收购 + 利润分红” 机制,以高于市场价 10% 的价格收购村民的香菇、大米等农产品,年底将 30% 的利润用于村民分红。2023 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从 2022 年的 32 万元增长至 44 万元,62 户村民获得分红,最多的一户拿到 8000 元。此外,村民还可通过房屋出租、土地流转参与产业发展,大安坪古村落的 5 户村民将老屋改造成民宿,年租金收入超 2 万元。

3. 技能提升的长效支撑

村里定期举办 “红色讲解员培训”“生态种植技术课”,邀请党史专家与农业技术员授课。2024 年,已有 15 名村民考取讲解员资格证,23 人掌握香菇高产种植技术。“以前只会种地,现在能给游客讲革命故事,还能指导别人种香菇。” 村民赖小妹的转变,正是该村 “授人以渔” 的生动体现。

四、致远:长效发展的持续探索

为避免 “一阵风” 式发展,红梨村正从 “业态融合” 向 “内涵提升” 迈进,通过文化深挖、科技赋能与品牌塑造,让 “红色 + 生态” 模式更具生命力。

1. 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

村里组建 “红色文化研究会”,整理出《红梨村抗战故事集》,将 “地下交通员的香菇暗号”“围楼里的秘密会议” 等故事改编为小品、山歌,在旅游节上展演。同时,建成郭晓冬文学馆、王宪荣哲理水墨文化馆,将红色文化与文学艺术结合,打造 “可阅读的乡村”。

2. 科技赋能的生态升级

在黄烟种植基地,无人机植保、机械化移栽器广泛应用,烟农卢先生说:“以前种四十亩烟要请十个人,现在夫妻俩就能搞定。” 村里还引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,在香菇大棚、游客中心屋顶安装光伏板,年发电量超 10 万千瓦时,实现 “生态种植 + 清洁能源” 的双重收益。

3. 区域联动的品牌塑造

红梨村主动对接周边红色资源,与红围、八一村等串联成 “粤北红色研学线路”,共享客源市场。同时,设计 “红梨烽火” 系列文创产品,将竹扇、沙田柚礼盒与红色故事结合,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。“我们要让‘红梨’不仅是村名,更是红色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。” 赖善福的话语里满是底气。

五、回响:红绿交融的乡村新颜

如今的红梨村,红色文化传承中心的参观者络绎不绝,香菇大棚里的笑声此起彼伏,绿道上的游客悠然漫步。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,却通过 “红色铸魂、生态筑基、产业赋能” 的路径,让革命记忆焕发新生,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。

在赖氏祖堂的晒谷场上,刚结束研学的孩子们与村民一起晾晒香菇,红色书屋的灯光与绿道的星光交相辉映。这温暖的场景,正是红梨村 “红色 + 生态” 发展路径的最佳注脚 —— 当红色基因融入生态肌理,当产业发展接上民生地气,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与最鲜活的生命力。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删”


感谢您阅读: 红脉润绿野:红梨村“红色+生态”的振兴密码
如有违反您的权益或有争意的文章请联系管理员删除
[责任编辑:无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