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围研学课:让中小学生触摸可感的红色历史
红围研学课:让中小学生触摸可感的红色历史

“大家看这道弹痕,刚好穿过‘军民团结’的‘团’字 —— 当年战士们就是在这面墙后阻击敌人。” 沈所镇红围的红砂岩墙下,14 岁的小小讲解员刘思成举起手电筒,光束在斑驳的墙体上移动。围拢的学生们下意识地伸手触摸墙面上的凹陷,指尖传来的粗糙质感,让 80 年前的战斗场景瞬间变得清晰。这堂以 “红墙密码” 为主题的研学课,正是始兴县打造的沉浸式红色教育样本 —— 通过 3 公里研学环线、12 项互动体验,让中小学生在 “走、看、做、悟” 中与历史对话。
一、环线设计:踏足红色地标的时空漫游
红围研学课程以 “一点一带一圈” 红色格局为基础,构建 “遗址现场即课堂” 的空间体系,让学生的脚步与革命先辈的足迹重叠。
1. 核心课堂:红围里的信仰密码
作为中共广东省委旧址,红围是研学的起点与核心。课程在这里设置 “三维解码” 环节:
-
建筑解码:在退役军人教官带领下,学生们丈量围楼的夯土厚度,观察射击孔的布局,算出 “每平方米可抵御 10 发子弹” 的防御数据,理解 “红色堡垒” 的得名由来;
-
标语解码:面对 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” 的残痕,老师抛出问题 “为什么这句标语要写在围楼正门?”,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讨论 “公开宣传与隐蔽斗争的平衡艺术”;
-
实物解码:在陈列馆,学生们戴上白手套触摸复刻的电台零件,听讲解员还原 “深夜发报” 场景,有小学生在日记里写道:“原来‘滴答声’里藏着救国的秘密”。
2. 动线延伸:3 公里的精神长征
从红围出发,沿双拥文化路延伸的研学步道,串联起两个关键记忆点:
-
日新小学旧址:这座曾是地下交通站的校舍里,课桌椅仍保持着原貌。学生们坐在木质课桌前,模拟 “读书不忘救国” 的场景 —— 前桌学生用课本传递 “情报纸条”,后桌学生则用粉笔在黑板角落写暗号,亲身体验 “教书育人与革命斗争的融合”;
-
外营围楼遗址:在布满弹孔的残垣前,老师播放老党员的口述录音:“子弹打光了就用砖石,围楼塌了就用身体挡”。学生们沿着墙根捡拾碎砖,拼凑出 “三天三夜保卫战” 的时空碎片。
二、分层体验:适配成长的沉浸课堂
课程根据中小学生认知特点,设计 “低段动手感知、高段探究思考” 的分层模式,让红色教育精准触达心灵。
1. 小学段:在指尖触碰历史温度
针对 1-6 年级学生,课程以 “具象化体验” 为主,消解历史的距离感:
-
红色手工坊:在红围广场,学生们围坐拼贴五里亭旧址拼图,当 “中共粤北省委旧址” 的轮廓逐渐清晰,老师同步讲解 “革命火种如何在此传递”;
-
情景模拟秀:穿上仿制的蓝布校服,在日新小学开展 “情报传递挑战赛”—— 用当年的 “柴火藏信”“窗台递条” 方式完成任务,获胜者可获得 “交通员勋章”;
-
自然笔记:在红围墙角观察薜荔藤,记录 “藤蔓如何在石缝中扎根”,类比 “革命精神在艰苦中生长” 的寓意。
2. 中学段:在探究中理解精神内核
针对 7-9 年级学生,课程引入 “史料研读 + 实践探究” 的深度模式:
-
标语溯源行动:分组前往罗坝廖屋古村,对 “不灭鬼子心不甘” 等标语进行拓片制作,通过比对字体、查阅县志,考证标语的题写年代与作者身份;
-
战术复盘演练:在外营保卫战遗址,退役军人教官带领学生用沙盘还原战斗地形,分析 “围楼防御优势” 与 “群众支援策略”,理解 “军民团结” 的实战意义;
-
口述史采集:提前对接沈所镇老党员,学生们带着录音笔上门采访,整理成《红围边的抗战故事》,目前已收录 23 篇青少年视角的口述史料。
-

三、多维沉浸:让历史在体验中 “活” 起来
课程突破 “参观 + 讲解” 的传统模式,通过感官联动、角色代入,实现红色教育的 “沉浸式渗透”。
1. 感官唤醒:构建立体历史记忆
-
视觉冲击:在红围展览馆,3D 投影将 “1945 年火烧红围” 场景投射在墙体上,火焰跳动的光影与真实的焦黑痕迹重叠,让学生直观感受 “烈火中的信仰”;
-
听觉共鸣:行走在 “重走长征路” 情景步道上,音响循环播放模拟枪声、口号声,配合 “穿越封锁线”“运送物资” 等关卡,让学生在徒步中体会革命艰辛;
-
触觉联结:用特制材料复刻 “弹孔墙”,学生们闭上眼睛触摸不同形状的弹痕,分辨 “步枪弹与机枪弹的区别”,感受战斗的激烈程度。
2. 角色代入:成为历史的参与者
-
小小讲解员接力:经过培训的学生接过讲解话筒,在红围为同龄人介绍 “每道弹痕的故事”。刘思成在第一次讲解后说:“当学弟学妹追问细节时,我才真正读懂爷爷辈的牺牲”;
-
红墙护卫行动:加入 “红墙护卫队”,学习用软毛刷清除标语上的苔藓,用宣纸进行数字化拓印存档,理解 “保护遗址就是守护历史”;
-
新媒体传播:模仿大学生团队的模式,用手机拍摄 “1 分钟红围故事”,聚焦 “一盏马灯”“一块标语砖” 等小切口,发布在校园视频号。
四、精神延伸:从研学课堂到生活实践
红围研学课程的终极目标,是让红色基因从 “课堂认知” 转化为 “行动自觉”,形成 “研学 — 实践 — 传承” 的闭环。
1. 校园里的红色延续
-
校本课程开发:参与研学的学生共同编写《红围少年读本》,收录自己的感悟日记与采集的故事,成为全县中小学的补充教材;
-
主题社团运营:沈所中学成立 “红围宣讲社”,社员们定期走进低年级班级,用情景剧演绎 “外营保卫战”,去年累计开展演出 18 场;
-
遗址守护计划:每周安排学生志愿者到红围协助讲解,参与 “标语风化监测”,目前已有 120 余名学生加入长效志愿队。
2. 乡土中的精神扎根
-
家庭红色课堂:学生带着 “家庭抗战故事征集表” 回家访谈长辈,将收集到的老物件、老照片捐赠给红围展览馆,已有 37 件实物入藏;
-
文创实践行动:把研学中制作的标语拓片、拼图转化为文创作品,在沈所镇 “红色市集” 义卖,所得款项用于遗址保护;
-
国防教育联动:研学课程与粤北红围国防教育实践基地衔接,中学生可参与模拟射击、丛林穿越等项目,将 “爱国情” 转化为 “强国志”。
五、研学指南:解锁红围的成长之旅
-
核心课程套餐:
① 低年级 “红墙探秘营”(1 天):红围建筑解码 + 手工拼图 + 情景模拟;
② 高年级 “精神溯源营”(2 天 1 晚):含步道研学、口述史采集、宿营地国防教育;
③ 定制主题营:可预约 “标语拓片”“情报传递” 等专项体验。
-
实用贴士:
预约方式:通过 “始兴文旅” 公众号提前 3 天预约,15 人以上成团;
配套服务:提供研学手册、服装道具、专业讲解,含沈所镇宰相粉午餐;
最佳时段:春秋季(3-4 月、10-11 月),气候适宜户外步道体验;
延伸推荐:研学后可参观双拥文化路国防知识互动装置,购买标语主题草席文创。

六、红墙回响:少年与历史的双向奔赴
研学结束时,红围的夕阳将学生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有小学生把拓印的 “抗日必胜” 标语贴在书桌前,有中学生在日记里写下 “弹孔里藏着的不是苦难,是勇气”。这些年轻的感悟,印证着研学课程的成功 —— 它没有灌输空洞的道理,而是让红围的每一块砖、每一道痕都成为 “活教材”。
当孩子们的指尖划过红墙,当他们在模拟情报传递时屏住呼吸,当他们为老党员的故事落泪,红色历史便完成了从 “过往” 到 “当下” 的跨越。红围研学课的真正价值,在于让中小学生明白:革命精神从不是陈列在展馆里的文字,而是能通过触摸、实践、思考,最终扎根于心的力量。
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删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