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> 韶关在线 > 新闻 > 红墙下的旧物志:省委在始兴的办公物件与革命日常
欢迎光临《韶关在线》

红墙下的旧物志:省委在始兴的办公物件与革命日常

韶关在线 2025-10-13 12:43 来源:未知 可分享

 红墙下的旧物志:省委在始兴的办公物件与革命日常

红墙下的旧物志:省委在始兴的办公物件与革命日常

沈所镇红围的残垣间,一盏铜制油灯的灯芯槽里仍嵌着炭黑;日新小学旧址的展柜中,石雕香炉的炉耳处刻着不易察觉的刻痕;文昌阁陈列室里,电报底稿上的 “分散人员” 字迹力透纸背。1940 1942 年间,中共广东省委在始兴留下的这些办公与生活物件,并非冰冷的陈列品 —— 它们是电台室的深夜微光,是文书堆里的油墨清香,是隐蔽战线的无声暗号,串联起一段在烽火中运转的革命日常。

一、通讯重器:红围五楼的 “生命电波”

在红围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的核心展区,一台木质外壳的电台复制品静静伫立,旁边的展柜里,几页泛黄的电报底稿边角已脆化。这些物件,见证了省委与党中央的 “千里连线”,更藏着生死时速的通讯日常。

1. 伪装成 “货箱” 的电台

这台电台曾藏在光复堂药店的药材箱里,1941 年才转移到红围五楼。” 讲解员饶莉萍指着电台说。当年,20 多岁的黎柏松与司徒明假扮夫妻,以 “做山货生意” 为掩护守护这部 “生命线”。为防暴露,他们将电台主机塞进刷着桐油的木箱,天线则伪装成晒衣绳缠绕在围楼的薜荔藤间。现存的电台零件上,仍能看到因频繁拆卸留下的磨损痕迹 —— 每次接到紧急指令,他们需在 10 分钟内完成组装与调试。

2. 写满暗号的电报底稿

展柜中一份标注 “1942 5 27 日” 的电报底稿,字迹潦草却笔画坚定。这是黎柏松连夜步行 100 多里赶回红围后发出的急电,上面 “郭叛变,速分散” 的字样,正是周恩来 “停止活动,积蓄力量” 指示的最初传递载体。底稿边缘的涂改痕迹,记录着当时的紧张:为避免密码被破译,每个关键词都经过三次核对,连 “红围” 都以 “奠安”(围楼原名)替代。据统计,这台电台在始兴一年多时间里收发电报超 100 份,平均每 3 天就有一次秘密通讯。

二、文书工具:字里行间的抗战方略

红围四楼曾是省委书记张文彬的办公处,如今复原的书桌一角,摆放着一个磨破边角的帆布文件袋、一方缺角的砚台和几支钢笔。这些文具,陪伴着省委在围楼里制定出广东抗战的关键策略。

1. 装着 “火种” 的文件袋

深褐色的帆布文件袋上,“广东省委” 的字迹已模糊,但侧面的缝线处还留着多次修补的针脚。当年,张文彬就是用这个袋子装着《论政策》等文件,往返于红围与江口墟的干部培训班。袋内残留的墨迹与纸张纤维,印证着那些不眠之夜:1940 年底的执委扩大会议期间,他在袋中装着分设粤北、粤南省委的草案,连续三晚在油灯下修改,直到晨光透过射击孔照在稿纸上。

2. 见证统战的砚台与信笺

一方浅青色端砚的砚池里,仍凝着半干的墨渍。这是当年省委统战部工作人员与地方乡绅联络时使用的文具,信笺上 “团结抗日,共保乡梓” 的字样,正是写给靖平乡乡长孔昭平的信函底稿。为争取地方支持,工作人员常以 “学子请教” 为名登门,用这方砚台书写书信,将党的抗战主张融入文辞间。砚台侧面刻着的 “和” 字,恰是当年统战工作的生动注脚。

三、生活印记:隐蔽战线的生存智慧

在日新小学地下交通站旧址,展品多是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品 —— 石雕香炉、炭化大米、带暗格的八仙桌。这些物件的 “伪装身份” 背后,是省委工作人员与群众共生的日常。

1. 暗号载体:石雕香炉

庙门前的青石雕香炉,表面刻着 “观音座前” 的字样,实则是交通站的信号装置。讲解员陈培育指着炉底的刻痕说:“香炉朝东是‘安全’,朝西是‘有险’,当年地下党员就是通过挪动香炉传递消息。”1941 年,正是凭借这个暗号,日新小学成功掩护了 3 名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。香炉边缘的磨损,记录着无数次深夜调整方位的指尖温度。

2. 烽火余粮:炭化大米

红围遗址清理出的瓦缸中,装着半缸炭化的大米,颗粒已结成硬块。这是 1945 年日军焚烧红围时留存的食物遗迹。据老党员回忆,当年省委工作人员每日两餐都是糙米饭配野菜,为节省粮食,张文彬带头将自己的份额分给培训班学员。这些焦黑的米粒,既是侵略者暴行的铁证,也是革命先辈节俭日常的缩影。

四、教育教具:围楼里的 “革命课堂”

冼屋围和江口墟的干部培训班旧址,复原了当年的教学场景:土坯课桌上摆着油印课本,墙角的油灯灯盏积着厚厚的油垢,黑板上还留着 “论持久战” 的粉笔字迹。这些教具,见证了革命火种的培育过程。

1. 油印机与课本

一台锈迹斑斑的手动油印机,静静躺在日新小学陈列室里。1940 年,省委在冼屋围举办干部自学班时,6 名学员的教材全靠这台机器印制。现存的《论政策》油印本上,字迹模糊处有手工补填的痕迹,那是学员们在昏暗灯光下反复研读的证明。讲解员李玉冰说:“这些课本被传阅了几十次,边角都翻成了圆弧。”

2. 计时工具:铜制油灯

墙角的铜油灯,灯座上刻着 “民国二十九年” 的字样。当年培训班规定 “油灯一盏,限时两课”,为节省灯油,学员们白天在围楼射孔下借光读书,夜晚才集体使用油灯。油灯的灯芯槽里,还留着不同粗细的炭痕 —— 粗灯芯用于讲课,细灯芯供个人研读,每一道痕迹都对应着一堂深夜的革命课程。

五、文物新生:旧物里的精神传承

如今,这些办公物件正以多样方式 “活” 在当下。红围展览馆为电台和电报底稿制作了互动装置,游客可模拟发送密码电报;日新小学的香炉成为研学课程道具,学生们通过调整香炉方位学习地下交通规则;油印机复制品则走进校园,让青少年体验当年的教材印制过程。

每次触摸这些旧物,都像在与先辈对话。”00 后讲解员李真说。当年轻的指尖抚过文件袋的磨痕、香炉的刻痕、油灯的炭痕,那些藏在物件里的革命日常 —— 深夜的电报声、灯下的书写声、课堂的诵读声,便会跨越时空,在红墙下回响。
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删”


感谢您阅读: 红墙下的旧物志:省委在始兴的办公物件与革命日常
如有违反您的权益或有争意的文章请联系管理员删除
[责任编辑:无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