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> 韶关在线 > 新闻 > 红墙跃纸墨,烽火入歌台:红围题材文艺创作的精神叙事
欢迎光临《韶关在线》

红墙跃纸墨,烽火入歌台:红围题材文艺创作的精神叙事

韶关在线 2025-10-13 12:44 来源:未知 可分享

 红墙跃纸墨,烽火入歌台:红围题材文艺创作的精神叙事

红墙跃纸墨,烽火入歌台:红围题材文艺创作的精神叙事

奠安围里,煤油灯点亮了黎明的曙光;密信卷进竹筒里,电波穿透五岭的苍茫。” 客家歌手刘辉兵的歌声在红围残垣上空回荡,歌词里的意象皆源自这座围楼的真实遗存。当《红围颂》的舞台灯光照亮 “民国二十九年” 的铜制油灯道具,当《红围烽火》的旋律与围楼弹孔形成共振,始兴的红色文艺创作者们正以戏剧的张力、文学的细腻,让 1940 1942 年那段隐蔽战线的历史,在当代绽放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。

一、舞台叙事:《红围颂》里的烽火日常

2021 年首演的红色情景歌舞剧《红围颂》,用 7 个篇章的艺术架构,将红围作为中共广东省委旧址的核心史实,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舞台场景。这部耗时四个多月创作的作品,既是历史的复现,更是精神的提炼。

1. 文物为骨:道具里的历史密码

剧中的每一件道具,都与红围遗址的文物形成精准呼应:

  • 电台与电报:《遥控指挥》篇章中,演员手捧木质电台模型,模拟黎柏松夫妇 “深夜发报” 的场景 —— 天线缠绕在舞台布景的薜荔藤上,电报底稿上 “奠安” 字样的暗号,复刻了展柜中真实底稿的细节;

  • 帆布文件袋:《转移定计》一幕,省委书记角色肩头的磨破文件袋,与红围四楼复原场景中的实物同款,袋口露出的《论政策》手稿片段,正是张文彬当年辗转传递的革命火种;

  • 石雕香炉:《闯关戏敌》场景里,日新小学门口的香炉道具随剧情转动方位,用 “朝东为安、朝西为险” 的暗号设计,还原了地下交通站的隐蔽智慧。

2. 民俗为魂:客家元素的艺术融合

创作团队在史实基础上,融入龟蚌舞、舞亚妹、青草狮等始兴客家民俗,让红色叙事更具地域温度:

  • 《红围迎客》开篇,身着蓝布衫的舞者踏着客家山歌节奏起舞,青草狮在围楼布景间穿梭,既展现了始兴民风,又暗喻 “革命火种融入乡土”;

  • 《红围咏叹》终章,合唱团以客家山歌调演绎 “烽火照五岭”,旋律与围楼夯土的厚重感相得益彰,导演粟强说:“要用家乡的腔调,唱给家乡人听”。

3. 细节为脉: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

为追求真实感,剧组多次赴红围实地采风,将遗址细节转化为舞台语言:

  • 舞台背景采用红砂岩质感的幕布,复刻围楼墙面的弹痕与标语残痕,灯光投射时形成 “光影弹孔” 的视觉冲击;

  • 《血染红围》篇章中,演员扑救 “烈火” 的动作设计,参考了红围遗址中炭化木梁的分布,让观众直观感受 1945 年日军焚烧围楼的暴行;

  • 演员的台词融入始兴方言词汇,如 “食朝”(吃早饭)“落水”(下雨),让革命先辈的日常更显亲切。

二、音乐文学:《红围烽火》的旋律叙事

2025 年发布的原创歌曲《红围烽火》,以歌词为笔、旋律为剑,将红围历史浓缩为 4 分钟的音乐史诗,成为跨越媒介的红色传播样本。

1. 意象建构:文物符号的文学转译

词作者刘辉兵深入红围展览馆采风,将电台、煤油灯、弹孔等文物转化为文学意象,形成 “实物 — 意象 — 情感” 的创作链条:

  • 主歌 “弹孔里的青苔 / 轻诉着岁月的锋芒”,以具象的文物细节切入,赋予历史以生命感;

  • 密信卷进竹筒里 / 电波穿透五岭的苍茫”,将两件核心通讯文物并置,勾勒出 “地上交通 + 空中电波” 的立体联络网;

  • 副歌 “堡垒的铜墙 / 镌刻勇士的勋章”,用围楼建筑意象升华主题,让 “红色堡垒” 的象征意义更易感知。

2. 旋律设计:情感递进的听觉叙事

歌曲采用 “叙事 — 抒情 — 升华” 的结构,旋律随剧情起伏:

  • 主歌部分以低沉旋律开篇,模拟围楼的静谧与隐蔽,伴奏中融入竹笛的悠远音色,呼应 “密信传情” 的隐秘;

  • 副歌转为激昂节奏,鼓点如枪炮声密集,合唱声部层层叠加,展现 “烽火燃烧” 的壮烈;

  • 尾声以高音区的 “啊~” 咏叹收尾,旋律渐弱如余烬,留下 “红围的荣光 / 照耀前进的方向” 的悠长回味。

3. 传播延伸:从舞台到云端的精神传递

这首歌不仅在红围现场发布,更同步上线 150 多个音乐与视频平台,形成 “线下演出 + 线上传播” 的矩阵:

  • MV 画面以红围实景为背景,将演员演唱与遗址文物特写交叉剪辑,如歌词 “煤油灯芯点亮曙光” 时,镜头切至展柜中铜油灯的炭黑灯芯;

  • 研学团队将歌曲作为红围参观的 “背景音乐”,学生们在歌声中触摸弹孔墙,实现 “听觉 + 触觉” 的双重沉浸;

  • 当地中小学将歌词纳入红色诵读课程,让 “电波穿透五岭” 的意象成为青少年的集体记忆。

三、创作初心:从遗址到作品的精神对话

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,都是创作者与历史的深度对话,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对先辈的敬畏。

1. 史料考证:让艺术不偏离历史轨道

《红围颂》剧组组建由党史专家、老党员组成的顾问团,对剧本进行三轮审核:

  • 为还原 “电报传递流程”,专程采访黎柏松后人,确认 “10 分钟组装电台” 的史实细节,修改了初稿中 “5 分钟完成调试” 的误差;

  • 针对 “统战场景” 的台词设计,查阅《始兴党史资料》中省委与孔昭平乡长的往来书信,确保 “团结抗日,共保乡梓” 的表述符合历史语境。

《红围烽火》的创作同样历经严谨考证:

  • 刘辉兵为确认 “密信竹筒” 的尺寸,多次测量红围陈列馆的实物,歌词原本的 “竹筒藏信” 最终修改为 “密信卷进竹筒里”,更贴合实际操作;

  • 歌曲中 “战时省委进驻红围” 的时间表述,经党史部门核对,精准定为 “1940 年春夏之交”。

2. 情感共鸣:在采风里触摸历史温度

创作者们通过实地走访,将个人感悟注入作品:

  • 《红围颂》演员在红围五楼电台旧址体验 “黑暗发报”,当手电筒光束照见墙面弹痕时,有人当场落泪,这种情感被带入《电波再起》的表演中,让台词更具感染力;

  • 刘辉兵在红围瓦缸前看到炭化大米,联想到先辈 “节粮办学” 的故事,在歌词中加入 “岁月磨不去初心的滚烫”,让历史细节升华为精神内核。

四、传承实践:文艺作品的当代生命力

这些红围题材作品早已超越艺术本身,成为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,让历史精神在当代落地生根。

1. 课堂延伸:成为研学的 “活教材”

  • 沈所中学将《红围颂》片段改编为校园课本剧,学生们在排练 “情报传递” 场景时,同步学习日新小学地下交通站的历史;

  • 红围研学课程中,讲解员会播放《红围烽火》片段,让学生对照歌词寻找 “煤油灯”“电波” 等文物,实现 “听觉记忆 + 实物认知” 的联动。

2. 文旅融合:激活红色文旅新动能

  • 沈所镇将《红围颂》的民俗元素融入红色旅游线路,游客在红围参观后,可在双拥文化路观赏青草狮表演,感受 “舞台场景走进现实”;

  • 《红围烽火》MV 中的红围实景镜头,成为 “始兴红色文旅” 宣传片的核心素材,歌曲上线后带动红围游客量增长 30%,实现 “艺术传播促文旅发展” 的良性循环。

3. 全民参与:让红色创作成为集体行动

  • 《红围颂》的演员来自县文化馆、学校、机关等多个单位,有教师在演出后感慨:“扮演交通员后,才真正懂了‘读书不忘救国’的重量”;

  • 当地发起 “我唱红围歌” 活动,村民、学生、游客自发录制《红围烽火》翻唱视频,在社交平台形成 “红围传唱潮”,让革命故事通过大众创作持续流传。

五、艺术回响:红围故事的永恒生命力

当《红围颂》的最后一束灯光照亮 “团结抗日” 的标语道具,当《红围烽火》的旋律在红围上空久久回荡,这些文艺作品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历史对话 —— 它们让铜油灯的微光、电台的滴答声、文件袋的磨痕,从沉默的文物变成鲜活的艺术形象,让 1940 年代的烽火岁月,在当代观众心中激起共鸣。

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价值,正在于这种 “转化与连接”:它用艺术的温度消解历史的距离,用地域的特色激活普遍的情感,让红围所承载的信仰力量,既能在舞台上绽放,也能在歌声中流传,更能在人们的心中扎根。正如红围的夯土历经八十载风雨仍屹立,这些作品也将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载体,让烽火中的初心永远鲜活。
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删”


感谢您阅读: 红墙跃纸墨,烽火入歌台:红围题材文艺创作的精神叙事
如有违反您的权益或有争意的文章请联系管理员删除
[责任编辑:无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