墙缝里的动员令:始兴红色标语背后的抗战密码
墙缝里的动员令:始兴红色标语背后的抗战密码
始兴县罗坝镇都亨墟的廖屋古村,吊脚楼的夯土墙上,一首《夫因世乱始从军》的七言诗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仍依稀可辨:“种种痛苦倭寇罪,不灭鬼子心不甘”。在沈所镇红围的红砂岩墙体上,“军民团结一条心” 的标语残痕与弹孔交错重叠;隘子镇风度村的民居墙面上,“到敌人后方去” 的字迹仍透着激昂。这些镌刻在墙体上的文字,是 1938 至 1945 年间粤北抗战的 “立体史书”,每一笔都藏着动员民众、抗击日寇的时代密码。
一、标语地图:红色印记的空间叙事
始兴的红色标语遗存并非零散分布,而是沿着抗战脉络形成 “多点联动” 的宣传网络,其选址与内容暗藏着精密的传播策略。
1. 核心区:省委驻地的宣传阵地
1940 年 7 月至 1941 年春,中共广东省委机关驻沈所红围期间,围绕红围构建了核心宣传圈:
-
红围周边:围楼外墙及附近民居上,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”“拥护省委抗战主张” 等标语密集分布,这些由机关工作人员深夜题写的文字,既向民众传递党的政策,也向外界释放 “抗战中心在此” 的信号;
-
日新小学旧址:作为地下交通站,校舍墙体上 “读书不忘救国” 的标语将教育与动员结合,既掩护秘密工作,又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意识;
-
双拥文化路:如今红围旁 1.5 公里的双拥文化路,正是对当年宣传传统的延续,墙上 “军爱民民拥军” 的标语与历史遗存形成跨时空呼应。
2. 交通线:信息传递的流动旗帜
沿始兴至韶关的古驿道及村落主干道,标语成为流动的动员号角:
-
罗坝都亨墟:作为通往粤北山区的要道,廖屋古村私塾墙上的《夫因世乱始从军》诗作极具感染力,作者 “梦觉先生” 疑似中共党员区梦觉,这首描写军人艰苦却斗志昂扬的诗,成为过往商旅与村民的精神催化剂;
-
隘子风度村:作为始兴县委机关旧址,“成立抗日自卫团”“保卫家乡” 等标语遍布村道,与 “粤北革命摇篮” 的地位形成呼应,这里曾组建始兴最早的乡村抗日自卫团,标语成为招募队员的 “无声海报”。
3. 隐蔽点:夹缝中的宣传智慧
在日军与国民党特务双重封锁下,部分标语以隐蔽形式存在:
-
山崖石刻:澄江镇山区的崖壁上,“坚持游击战争” 的字迹被藤蔓半掩,这是东江纵队后方医院的秘密标识;
-
民居内墙:顿岗镇某村民家中,阁楼内墙 “秘密联络点” 的粉笔字仅容一人可见,既是标识也是动员暗号;
-
器物铭文:部分标语被刻在八仙桌、水桶等农具上,“减租减息支援前线” 的字样在日常使用中悄然传播。

二、动员密码:文字背后的全民唤醒术
这些标语以 “笔为枪”,通过精准的内容设计与表达艺术,实现了 “唤醒民众、凝聚力量” 的宣传目标,其策略可分为三类:
1. 情感动员:以苦难唤醒斗志
针对日军暴行与民众苦难,标语多用直白语言激发共鸣:
-
苦难叙事:罗坝镇标语 “倭寇杀我同胞,血债必须血偿” 直指 1945 年日军火烧红围的暴行,每一个字都成为控诉侵略者的证据;
-
军人视角:区梦觉的诗作 “日食两餐粗米饭,青菜无油实难吞” 以士兵口吻展现艰苦,却以 “不灭鬼子心不甘” 收尾,形成 “苦中见志” 的感染力;
-
家园情怀:隘子镇 “保卫始兴就是保卫广东” 的标语,将地方安危与全省抗战绑定,强化民众的守土意识。
2. 行动指令:以明确导向凝聚力量
作为战时动员工具,标语清晰传递 “该做什么、怎么做” 的指令,与党组织的抗战部署紧密配合:
-
参军号召:太平镇 “青年上前线,父老种好田” 的标语,精准划分不同群体的责任,呼应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 “到前线去” 的号召;
-
物资动员:顿岗镇 “多打粮食支援游击队” 与沈所镇 “捐钱捐物救伤员” 的标语,构建起 “前线作战、后方支援” 的动员体系;
-
统战宣传:红围附近 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” 的标语,体现中共广东省委推动统一战线的努力,当时省委曾动员 800 多名青年加入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,实现国共合作抗日。
3. 语言艺术:以通俗表达穿透壁垒
为让不同阶层民众听懂看懂,标语采用 “方言化、口语化、诗文化” 的表达策略:
-
客家方言融入:“鬼子”“扒高山” 等方言词汇的使用,让山区民众倍感亲切,削弱了宣传的生硬感;
-
短句口号设计:“抗日必胜”“汉奸必诛” 等四字标语朗朗上口,便于记忆与传播,契合当时民众的文化水平;
-
诗文延伸影响:相较于直白标语,区梦觉的诗作以文学性增强传播力,成为 “文化抗战” 的典型案例,与当时韶关聚集的巴金、茅盾等文化名人的宣传活动形成呼应。
-

三、墙痕守护:从历史遗存到精神传承
历经风雨侵蚀与时代变迁,始兴红色标语的保护与活化,让墙体文字重新焕发生命力,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。
1. 抢救性保护:留住褪色的记忆
针对标语 “载体脆弱、易风化” 的特点,当地采用 “分类保护” 策略:
-
物理加固:对红围等石质墙体上的标语,采用 “最小干预” 原则,清除覆盖的苔藓与浮尘,用无色保护剂加固字迹;对廖屋古村的夯土墙上的诗作,搭建遮阳棚减少雨水冲刷,并进行数字化扫描存档;
-
环境整治:将隘子镇风度村的标语集中区域划定为 “红色保护片区”,拆除周边影响视线的违建,恢复标语原有的展示环境;
-
口述补充:通过走访老党员,记录 “标语是谁写的、何时写的、背后有何故事”,为每处标语建立 “身份档案”,如确认风度村 “永远跟党走” 标语的前身是 1943 年题写的 “跟着共产党抗日”。
2. 活化利用:让标语 “开口说话”
通过展陈创新与场景再造,标语从 “静态遗存” 变为 “动态教材”:
-
遗址联动展示:在红围展览馆设置 “标语背后的故事” 展区,将实物照片与历史背景结合,如通过 “军民团结一条心” 标语,讲述 1942 年村民冒死掩护省委机关转移的事迹;
-
研学体验设计:在风度村红色主题广场,设置 “标语仿写” 互动区,让青少年用毛笔书写 “抗日救亡” 等标语,感受当年的宣传场景;
-
文创延伸传播:将经典标语与客家非遗结合,在草席、木雕上复刻 “不灭鬼子心不甘” 等文字,开发系列文创产品,让标语走出墙体进入生活。
3. 精神延续:标语基因的当代生长
红色标语的精神内核,已融入始兴的乡村治理与发展实践:
-
党建引领:风度村将 “团结奋斗” 的标语精神转化为 “红色志愿队” 行动,村民主动参与遗址保护与研学接待,延续 “全民动员” 的传统;
-
国防教育:双拥文化路上的新老标语交相辉映,成为市民与游客接受国防教育的露天课堂,每年吸引近万人次参观学习;
-
文化认同:在 “红色家风故事会” 上,烈士后代讲述标语背后的家族抗战史,让 “忠诚爱国” 的基因在代际传递中扎根。
四、探访指南:解码标语里的抗战记忆
-
核心看点:
① 罗坝廖屋古村:品读夯土墙上的《夫因世乱始从军》诗作,探寻区梦觉的宣传足迹;
② 沈所红围周边:触摸红砂岩上的标语残痕,结合围楼历史理解统一战线宣传策略;
③ 隘子风度村:在红色主题广场查看 “到敌人后方去” 等标语,联动抗日自卫团旧址参观;
④ 双拥文化路:对比新老标语,感受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。
-
游览贴士:
最佳时段:晴天上午(光线充足,便于辨认褪色标语,可配合讲解员讲解);
交通方式:标语分布较散,建议自驾,导航依次前往 “罗坝廖屋古村 — 沈所红围 — 隘子风度村”,县城有红色旅游专线串联主要点位;
特色体验:预约 “老党员讲标语故事” 服务,在风度村参与标语毛笔仿写活动;
周边配套:沈所镇可品尝宰相粉,隘子镇可购买香菇、木耳等山货,罗坝镇可游览深渡水生态区。

五、墙语回响:永不褪色的动员力量
廖屋古村的夯土墙在风雨中剥落,却剥不掉 “不灭鬼子心不甘” 的壮志;红围的红砂岩被炮火熏黑,仍留着 “军民团结” 的印记。这些墙体文字,是抗战时期 “不拿枪的战斗” 的见证,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载体。
始兴红色标语的价值,早已超越文字本身。它们告诉我们:真正的动员,不是生硬的口号,而是与民众苦难共鸣、与时代需求同步的精神唤醒;真正的传承,不是原样保留,而是让墙缝里的斗志转化为当下的奋进力量。当今天的人们在标语前驻足沉思,那些沉睡的文字便会苏醒,继续诉说着 “众志成城、抵御外侮” 的永恒真理。
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删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