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之声讲红史:始兴年轻讲解员的成长对话
青春之声讲红史:始兴年轻讲解员的成长对话
沈所镇红围的红砂岩墙下,24 岁的李真正对着一群小学生比划着:“当年交通员就是在这面墙后,把情报藏进柴火堆里。” 她指尖划过 “军民团结一条心” 的标语残痕,声音里满是笃定。在始兴,像李真这样的年轻讲解员已有 30 余人,他们穿梭于红围、日新小学等 20 多处红色遗址,用青春视角解读历史密码,在 “讲述 — 理解 — 践行” 的循环中,完成与红色岁月的跨时空对话。

一、相遇:红色土地上的初心萌芽
年轻讲解员与历史的羁绊,往往始于一次偶然的触动。这份相遇,或是家族记忆的唤醒,或是乡土情怀的驱动,亦或是青春理想的指引。
1. 家族记忆的延续
“爷爷总说当年躲在围楼里送情报的日子,没想到我现在天天守着这座楼。” 红围讲解员饶莉萍的爷爷是抗日游击队老战士,儿时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她,2020 年主动加入红围讲解团队。第一次讲解时,她对着 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” 的标语卡壳,事后翻遍爷爷的旧日记,才读懂标语背后国共合作的艰难历程。如今,她能清晰讲述红围每道弹痕与标语的对应往事,“每次开口,都像在和爷爷对话”。
2. 乡土情怀的召唤
“我们村的外营围楼藏着太多故事,不能让它沉默。” 沈所中学八年级学生刘思成是 “小小讲解员” 中的一员。2025 年 8 月,他在红围研学活动中首次亮相,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介绍围楼建筑特色与革命往事。为讲好 “外营保卫战”,他跟着村支书走访 3 位老党员,把 “两日两夜激战” 的口述史转化为生动讲解词:“原来墙上的弹孔,都是先辈拼过命的证明。”
3. 青春理想的扎根
河北姑娘李玉冰的相遇,则始于一场跨越千里的选择。2020 年,她通过 “丹霞英才政策” 从北京来到始兴任教,同时加入 “红兴力量” 百姓宣讲队。第一次在周前村古戏台宣讲时,她试着用 “基层烟火中的信仰甜味” 解读革命精神,没想到老人们听得热泪盈眶。“始兴的红色不是陈列品,而是活在泥土里的力量。” 这句话成了她的讲解初心。
二、成长:从 “背稿者” 到 “解读者” 的蜕变
始兴县建立的 “三阶培育体系”,让年轻讲解员在专业打磨中完成成长:从熟记史实的 “背稿者”,到懂故事、有温度的 “解读者”。
1. 沉浸式培训:在遗址中读懂历史
“不是先背稿,而是先‘走’遍红色地标。” 县文广旅体局的培训课上,8 名小小讲解员跟着饶莉萍实地学习:在日新小学旧址,他们摸了摸交通员传递情报的窗台;在罗坝廖屋古村,他们对着 “不灭鬼子心不甘” 的诗句逐字溯源;在红围展览馆,老馆长手把手教他们识别不同年代的标语字体。刘思成的笔记本上贴满了照片,每张都标注着 “讲解重点”:“亲眼见过的东西,讲出来才有底气。”
2. 个性化打磨:让历史适配年轻视角
面对不同听众,年轻讲解员逐渐摸索出专属风格:
-
学生群体的 “故事化表达”:李真给小学生讲 “柴火藏情报” 时,会设计 “找情报” 互动游戏,让孩子们在围楼里模拟传递暗号,去年她的讲解让红围青少年游客增长 40%;
-
党员干部的 “深度解读”:李玉冰在宣讲中融入基层观察,把 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” 的标语,与 “百千万工程” 中村民抱团发展的故事结合,让统战精神有了当代注解;
-
普通游客的 “细节切入”:讲解员刘庆敏擅长从器物讲起,指着展柜里的马灯说:“这盏灯照过的路,正是现在我们脚下的双拥文化路。”
3. 实践中的顿悟:在提问中深化理解
“阿姨,当年为什么要把标语写在崖壁上?” 面对游客的追问,曾一度语塞的李真,专程跑到澄江镇山区查看 “坚持游击战争” 的石刻遗存。当她看到藤蔓掩盖下的字迹仅能容一人辨认时,突然读懂了 “隐蔽宣传” 的智慧。“讲解不是单向输出,游客的每個问题,都是逼我更懂历史的动力。” 截至 2025 年,她已累计解答各类问题千余个,笔记记满 3 个本子。
三、创新:用青春语言激活红色传播
年轻讲解员的优势,在于擅长用当代语境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。他们打破传统讲解模式,让红色故事在直播间、研学场、文创中焕发新生。
1. 新媒体赋能:让红史走出遗址
“大家看这处弹孔,刚好和‘抗战必胜’的‘胜’字重叠!”2021 年 8 月,3 名小小讲解员首次尝试直播讲解,镜头从红围外墙扫到标语细节,半小时吸引千余人观看。李玉冰则把宣讲视频剪成 “1 分钟红史微课堂”,用英语讲解 “外营保卫战” 故事,发布在校园公众号上:“要让红色故事突破地域和语言的界限。”
2. 研学融合:打造流动的思政课
在 “南粤明灯 — 省委旧址・行” 研学活动中,小小讲解员成了核心角色:他们带领同龄人参观红围构造,讲解标语背后的动员逻辑,随后一起拼搭红色主题拼图。“当学弟学妹说‘原来历史这么有趣’时,我知道自己讲活了这段故事。” 刘思成的讲解视频在校园里传开后,报名 “小小讲解员” 的学生增加了 2 倍。
3. 场景延伸:让精神融入生活
年轻讲解员们还把讲解从遗址延伸到日常:
-
社区宣讲:李玉冰在司前镇温下村的古戏台上,用 “基层三味”(信仰的甜味、奋斗的香味、实干的咸味)解读革命精神,让村民从身边变化中读懂初心;
-
文创设计:李真和同事把 “读书不忘救国” 等标语设计成书签,在讲解结束时送给游客,去年累计发放千余件;
-
家风传承:在 “红色家风故事会” 上,他们邀请烈士后代与游客对话,让讲解从 “讲历史” 升级为 “传精神”。
-

四、传承:从 “讲述者” 到 “践行者” 的升华
对年轻讲解员而言,成长的终极意义,是把历史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。他们在守护遗址、服务家乡的实践中,完成了从 “讲述者” 到 “践行者” 的蜕变。
1. 遗址的年轻守护者
“这些标语比我们的爷爷奶奶年纪还大,必须好好保护。” 李真和同事组建了 “红墙护卫队”,定期为红围、日新小学的标语清除苔藓、记录风化情况。遇到游客触摸文物,他们会轻声劝阻并讲解保护知识:“讲解的第一步,是学会守护。” 截至 2025 年,这支队伍已参与遗址保护 120 余次。
2. 乡村振兴的参与者
李玉冰的宣讲里,多了越来越多鲜活的当代故事:她讲述 80 后小伙林慧君返乡创业的经历,把 “减租减息支援前线” 的老标语,与 “土地流转助增收” 的新实践相连;刘思成利用周末时间,帮村里的红色民宿设计讲解词,吸引更多游客停留。“红色不是过去式,而是现在进行时。” 这是他们共同的感悟。
3. 精神传递的接力者
“我要把听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” 在沈所镇的 “讲解员接力计划” 中,李真带起了 3 名 “徒弟”,饶莉萍则在小学四五年级物色新一批小小讲解员。截至 2025 年,始兴年轻讲解员团队已累计服务游客超 5 万人次,开展讲解 600 余场,让红围、日新小学等遗址的年游客量增长 40%。
五、探访指南:聆听青春版红色故事
-
核心讲解点位:
① 沈所红围:李真团队主打 “标语与弹孔的故事”,每日 10:00 有专场讲解;
② 日新小学旧址:刘庆敏擅长解读 “读书不忘救国” 背后的地下交通站运作;
③ 外营围楼:小小讲解员定点讲解 “外营保卫战”,周末增设互动体验;
④ 周前村古戏台:李玉冰不定期开展 “基层红史宣讲”,可提前预约。
-
特色体验:
① 小小讲解员培训营:每月最后一周周六开营,适合 8-15 岁青少年,含实地讲解实操;
② 红史直播体验:在红围可参与 “1 分钟讲解挑战”,优秀作品将在县文旅平台发布;
③ 标语文创手作:跟随讲解员制作标语书签、拼图,感受 “讲解 + 创作” 的乐趣。
-
游览贴士:
交通:县城乘红色旅游专线直达各点位,沈所镇内可骑行串联红围与日新小学;
时段:上午 9:00-11:00 为讲解高峰期,能偶遇多支团队讲解,对比不同风格;
周边:沈所镇可品尝宰相粉,购买 “红色标语” 主题草席文创。

六、青春回响:历史与当下的永恒对话
红围的晨光中,李真正在修改讲解词,补充最新挖掘的标语故事;校园里,刘思成带着新学员练习站姿;戏台前,李玉冰的宣讲引来村民阵阵掌声。这些年轻的身影,让 “不灭鬼子心不甘” 的壮志、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” 的智慧,有了可感可知的当代注脚。
年轻讲解员的成长,本质上是一场双向奔赴:他们用青春视角激活了沉睡的历史,历史则用精神力量滋养了他们的成长。当 “00 后” 的声音与 80 年前的标语在红墙下相遇,红色基因便完成了最生动的传承 —— 这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,而是青春与历史的深度对话,是精神血脉的代代相续。
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删”

